后疫情视角下的韧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市光谷青年城为例
简介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空间存在的关于人与环境之间不和谐的现状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韧性理念的相关研究,将韧性城市的概念付诸于社区空间,从社区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设计上实现韧性建设,以此提升社区空间应变力。
结合武汉市后疫情环境下光谷青年城社区空间现状,从公共空间布局和环境构成出发,以多功能、灵活性的空间布置和模块化、应变性的设施设计实现社区应对环境冲击时的动态平衡,完成社区韧性构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活力单元,在发展建设中同样具有应对和抵御环境变化的重大责任,在后疫情环境下,构建韧性社区是对该类突发性灾变给社区空间带来的影响进行及时缓解和调整,以此保障社区系统的平衡状态。
引言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在提升城市韧性的目标导向下,社区韧性的提升是实现系统韧性调节和管控的基础。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促使人们意识到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带来的深层次思考使得在后疫情环境下,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问题得到一定的调节。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各种社区空间问题以及居民状态问题,社区空间的建设和提升需要韧性,即在面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时,社区需要具有自主的调控和组织能力,以此应对各类变动和空间需求。
01 基于韧性理念的社区设计研究“韧性 ”(Resilience) ,最早源于拉丁文“resiliere”,表示“弹回”。1973 年,加拿大学者霍林首次将韧性的概念引入生态学,用以解释生态系统的多平衡状态,指出系统韧性可以使得系统恢复至原有平衡状态,并且可引导系统进行自身调节适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生态韧性强调系统并非一定要恢复到原有状态,而是在干扰过程中可经过系统自我抵抗、吸收、修复、提升等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就强调了系统转变到不同状态的适应和变化能力。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韧性研究中的重要切入点。在社区韧性提升中如何使得社区公共空间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和适应,以此成为具有持久效益的可持续性系统,是后疫情时代下韧性理念在社区空间提升上的重要体现。作为城市子系统的社区空间中,影响社区空间平衡的可变量整体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社区自身具有的适应变化的能力,被动适应环境的改变,具体表现为社区恢复力,其中包括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以及生态环境等。二是外界对社区进行管理服务,主动调控变化的能力,其中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活动影响着社区的管理与服务,这体现出居民的个人恢复力,即是个人或集体在应对影响变化的能力,亦是社区空间的主动适应能力。本文在进行韧性社区构建时,主要关注内容在于通过设计手法提升社区恢复力,而在社区恢复力的提升方面,从社区空间格局和环境构成两个方面完成后疫情背景下韧性社区的提升。
02 后疫情时代下社区空间现状社区在城市环境这一有机体中犹如细胞般的存在,社区的公共健康直接影响着城市系统的健康。疫情突发致使大量人口被困于社区内部,安全防疫措施以及空间紧缺,隔离时间长,隔离空间有限,社区内的绿地空间率低,公共基础设施老旧等各方面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态。本文针对2020 年初武汉疫情后,对经历长达 3 个月的居家隔离环境和社区空间进行了调研,在后文中以武汉市光谷青年城为例提出了具体的韧性社区构建建议。
03 韧性社区设计提升策略在疫情反复的形势下,由社区居民行为活动以及心理状况映射出的社区空间布局以及环境构成问题,是韧性社区构建的主要解决内容,为提升社区韧性,结合韧性的主要表征,具备韧性的社区空间和设施设计应满足多样性要求、冗余性要求、模块化要求。根据以上需求,构建韧性社区应从以下两点出发。1.形成多功能、灵活性的社区空间格局社区户外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频繁聚集的活动场所,在应对突发多变的疫情形势中,社区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应为因环境改变导致的空间需求变化预留可变动的余地,达到一定的超额外储备能力,使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形式上具备一定的空间冗余性和功能多样性。空间的冗余性体现在空间格局的布置上采用开放式空间形式,既保障疫情的安全防护要求,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多种新增需求提供可变动的场所空间,以此从时间、空间上缓解突发紧急情况带来的冲击。2.布置模块化、应变性的社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社区空间的韧性,则亟需提高基础设施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这通常是以设施的模块化形式体现。传统的基础设施使用功能固定,设施老旧不易更换,设施占据空间环境等导致基础设施在空间中的利用率不高,同时也影响着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在塑造基础设施韧性中,模块化的设计要求促使基础设施在不同空间环境中都可以灵活应对需求变化,满足空间功能切换,同时在设施老化、故障时,可快速替换备用模块,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便捷更迭。
04 光谷青年城韧性社区设计研究

4. 1 光谷青年城现状分析光谷青年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新竹路5号,是2015 年落地的商住一体式还建房小区。总建筑面积为209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41900平方米,容积率为5,绿化率为30%。青年城内部建筑高度高且密度大,附近交通通达度高,周边景观主要以各小区内部的小区绿化与西北部的关山荷兰风情园这一公共绿地为主。通过实地调研,经资料整合分析,光谷青年城在后疫情形势下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空间管控问题、公共空间问题、公共设施问题、居民需求问题、社区绿化问题。
4. 2 韧性提升目标导向下社区设计构思针对光谷青年城在疫情环境下透露出的系列问题,结合韧性社区建设的相关理念,从社区公共空间布局以及基础设施设计上着手,在青年城的韧性提升中主要解决三方面内容。1.解决社区居民需求问题通过模块化设计,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模块化设施的引入,构建一个集多样化功能、互动性服务、适应性场地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的韧性公共空间。2.解决社区安全防控问题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后期,社区都应积极处于疫情预防和控制的应对状态,为此在社区空间的布局和基础设施的使用上有着可变动、灵活使用的功能需求,面对突发的疫情形势,灵活可变动的社区空间和设施可以为防控措施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3. 解决社区活力问题疫情爆发带来的社区封锁致使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的商业活动中心经济形势不佳,基于此,在促使社区活力恢复上,通过对社区部分场所空间进行功能和布局的重新规划,并有效结合模块化设施的投入,营造良好氛围的社区活动交流空间和生态环境,通过基础设施作用促进人与环境密切互动,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激发社区活力。
4. 3 韧性社区设计提升策略实践应用1. 预制模块化的基础设施设计基础设施是空间环境中引导和激发人群活动行为的关键元素,具备丰富的形式和功能,并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可以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满足人群需求。为此,在提升设施该性能方面,遵循设计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以组合拆装的设施形式既便于功能和需求的多变,又便于设施更换和布置的灵活。本次设施设计中,为符合社区多样化人群需求,基础设施采用标准预制模块形式,模块的基础框架规格为 360×360×360mm,由 12 根钢管和 8 个连接件拼合而成。基础模块框架排列组合形成桁架结构,再结合聚碳酸酯隔板,通过多种组合,可形成兼具收纳、物流、平台、分隔、桌椅、种植等多功能性公共设施。2. 灵活多变的社区空间布置光谷青年城高层建筑密集,社区内活动空间功能形式单一,同时社区居民活动需求大,结合疫情形势,在提升社区公共空间韧性时,应注重开放空间的多功能性使用,保障居民身心健康需求,激发社区活力,同时还应将社区公共开放空间作为紧急应急空间,合理布置空间设施和资源,以此及时应对和缓解环境变化对社区空间的影响。本次空间设计中,选取了社区内三个空间地块进行韧性提升。场地一: 根据对居民在该场地原有生活行为的观察,自西向东将该场地分为了儿童活动区、艺术装置区、市集广场区以及社区客厅,各个功能区通过可升降的柱状 LED 灯带串联。在市集广场区,利用模块规格进行空间划分,地面将暗装条形灯带,日常可作为人们舞蹈、休憩的区域,并分时策划社区活动,例如集市活动、露天电影、舞蹈表演等,根据需求将模块组合为功能空间。疫情期间,市集广场也可以转变为防疫储备空间,在划分好距离的格子中置入模块,满足人们的应急需求。使该空间不仅能在特殊时期满足人们对物质安全与活动安全的需求,也能在疫后提供更多活动可能,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空间中,激发公共空间活力
金年会。场地二: 针对疫情期间社区居民身心健康问题,在空间韧性提升中,从景观疗愈的角度进行设计,发挥植物的复愈性功能,以芳香植物的搭配和见缝插绿的原则,提升社区内的绿化面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的社区环境,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释放心理压力。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会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较乱的局面,因此在该区域的边界使用绿篱元素将农耕花园进行围合,并在主要原路旁设置区位汀步入口,通过花镜植物点缀两侧。通过园艺疗法中的劳作疗法治愈心理问题。疗愈花园设计中,由于现存地块存在西南高东北低的高差情况,在东北角设计了阶梯广场来处理高差问题,同时能为人们提供休憩闲聊的空间。阶梯广场的西侧将保留原有的九颗桂花树,设计成为一个树阵广场,提供纳凉、儿童游戏等功能。场地中部分别为阳光草坪和用碎石搭建起的裂缝花园。裂缝花园将采用阶段二改造产生的水泥碎块进行地形的堆砌,并通过芳香植物的种植,营造出一个半私密的空间,穿梭其间,感受植物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最南端将采用模块搭建文化廊架,提供科普展示、纳凉闲聊等功能 。场地三:选取光谷青年城内部原规划的一处美食广场作为改造场地,由于该广场较为空旷,且无休息设施,因此目前仅作为一处交通空间使用
金年会诚信至上。现有场地中存在两处地下空间采光井,且与地下市场相连接。布置圆形草地,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为人群提供户外就餐与休憩的空间。通过修建螺旋楼梯将地上与地下空间连接起来,地下的圆形圈层将通过景观营造使其成为一处景观节点,提高整个场地的粘性,吸引人群消费,从而提升社区经济活力。商业空间的更新既缓解了商户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户外放松的安全场所。其中模块化设施也能在疫情结束后继续使用,通过空间的重组,成为社区内部街道的激活器,促进内部商业复苏。
05总结与讨论
社区是城市系统中人群大量聚集的基本单元,也是抵御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线,在此形势背景下,构建韧性空间是促使社区形成抵御突发灾变的有效应对措施。在社区韧性提升中,就社区中可控变量进行一定分析后,从社区空间布局和环境构成两方面进行韧性社区的构建,无论是在空间还是设施的设计更新上,都专注于以多样性的空间表现和应变性的设施陈设满足在环境改变下社区的活动需求,以此消化吸收灾变带来的影响,实现社区空间的韧性提升。在社区韧性的建立上,除空间规划设计是韧性提升的巨大潜力,社区中人群资源的组织和利用也是社区韧性构建的重要提升方法,如何通过空间中的规划设计引导居民,将社区居民由空间的享受者、使用者转变为空间的建设者、维护者,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韧性持续提升。
END
文章与图片来源|
朱怡,周悦,李佳宸,彭静,徐晓艺.后疫情视角下的韧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市光谷青年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5):59-67.
编辑| 杨珊珊
审核| 杨思艺